山友户外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shocklin

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全文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摩崖長廊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摩崖長廊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摩崖長廊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然而长达1公里的摩崖石刻路程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且不论我近乎白痴的对藏传佛教的认知,单从整体石刻图案的无序构图,就算是儍子也能看出这些作品是在不同的年代由许多无名工匠呕心沥血凿雕出来,我想它们至少已存在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而在那个年代,山区里的基础设施几近于零,工匠们需长时间窝居于此,受尽风餐露宿与爆晒,一槌一凿的毕竟其功。即使摩崖石刻比不上其他地方的历史遗迹雄伟,年代更不及其久远,但虔诚的心是一样的!至于为何藏人选此河谷的左面进行大规模的雕凿也非我所能知,或许是这儿的山岩比较适合雕刻,又或许是山岩所处的位置便于转山者摩拜,而石刻的尽头就是莲花生盘坐之圣地,这或许更是藏人在此雕岩的原因吧,但不论原因为何,转经者在此一步一摩拜的走近莲花生旁,早已成习久矣。

不过摩崖石刻的尾段却出现一些色彩鲜艳且保存完整的佛像,但图形与技法明显不同于被毁者,我更看到旁边的乱石堆中有几个被丢弃的油漆鑵,或许这些佛像是人们后期雕上去的吧!然而转经者并不会厚彼薄此,他们仍然逐一摩拜,甚至还贴上了纸币。更有趣的是有些岩石被挂上了哈达,仔细瞧这些岩石才发现它们是中空的,李顺说转经者于此会用身体倒退着钻过此洞,表示净身之意!里面的岩面就因此而被磨的异常光滑,我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有趣又好玩的机会啦。而另外一项趣事是用石头在一块黑色的巨石上敲击,每击打一次代表敲掉自身的一项罪恶,不过我们都象征性的敲了三下,如果真要计较,那我敲到天黑也去不完一身的罪孽!说真的,若是和转山的藏人相比,我们毕竟只是转山的游客,有趣与好玩总是放在第一位,始终很难虔诚静心的摩拜,我们既不会念经,更不识摩拜的礼仪,最多是有样学样的如仪照礼,而通常情况是以不经意的回避取代之。不过试想一下每年的转山旺季,甚或是藏历的羊年,更或是水羊年,成千上万的摩拜者于此以头触石刻经文默祷,或跪地颂经,又或五体投地的行大礼,那么身为转山游客的我们,又会以何种心态对之?总不会是全然无动于衷或视若无睹吧?我想内心一定会有所触动,至少运动式的转山模式会平添不少宗教文化活动元素,那么原本没有太大难度的行程就会变得复杂多变且饶富内涵。

倒穿中陰石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我也露个臉-倒穿中陰石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中陰石內的經文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摩崖石刻的尽头不远处是舍取河汇入怒江之地,在此,我们得再次过桥北行。由于两河的水质不同,舍取河是灰绿色的,水的流量也不小,但怒江却是一片黄泥水,舍取河注入怒江的一瞬间就化为泥水,真是近朱者赤,埋入者更是永无翻身之机。过了河的右岸岩地在汇流口处以锐三角型直插入河,且摇指怒江对岸的巨型山岩,这里被祢做拉康拉的三角岩地还有一间小庙供人摩拜,想必此处又有圣迹驻留吧。果然,李顺再次讲解了对岸巨岩的来历,相传此山是莲花生离开人间后所住的人间净土,转山者或在此庙行礼摩拜,更或跨过怒江吊桥去上登此山行礼。在此庙的上方还有一间小卖店,人们在此小休片刻后就会继续酷热而漫长的行程,但也有人会在此扎营,待第2天才上路,或许有人会奇怪,仅仅走了几公里路就要扎营?没错!这正是长达1公里的宗教礼仪及对莲花生摩拜的功劳。

蓮花生居住的山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兩河交會及小廟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不需要走多久,路上的景观开始陌生的让人惊讶,河谷还算宽敞,不过除了矮小且带刺的灌木丛外,再也见不到任何乔木,显然自此开始,我们已失去了狭谷山体的蔽荫,也不能啬望再有绿荫出现,于是阳光开始恶狠狠的啃食咱的皮肤,加上路面是以一片灰白的砾石与轻土灰构成,行人每前进一步即会尘土飞扬,而细细的土灰就钻进了我那充份透气的跑步鞋中,要我说,那可是比走沙滩难过多了!尤其是当汽车通过时的扬尘更会直入眼、口与鼻,我们能做的只是带上手套,拉低帽缘,并掩口鼻而行,然而三十多度的气温又将我们陷入两难之地,不过还好谷内风力强劲,那可是出了名的干风,所以扬灰得以迅速散去,而身体也不觉会有严重的汗湿,然而无休止的走在这样的道路上,想找片清凉地透个气的机会也没有,你只能站在路上干咳几声。于是徒步的乐趣很快就荡然无存,下意识的会开始计算自己的步数与不停的避离比较深厚的土灰,我甚至忘情的观查自己的脚步会扬起多高的灰。呵呵!无聊至极啊!

塵土飛揚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不过连续出现的仙人掌多少填补了无所事事的心,我们很想摘几片掌叶,就因为有人说凉拌仙人掌肉很好吃,不过杨老嫌此地的仙人掌肉不够肥美,他想一路走一路挑选,其实又有谁愿意全程拎着带刺仙人掌贴身而行?攻略上还说仙人果肉也很好吃,不过我们根本弄不清楚那一部份是仙人果,总之,全部是绿色又都带刺的,杨老带着手套去摘它们,都被扎得满手刺,后来还是藏人小孩帮他解难的,这玩意少碰为妙。倒是仙人掌花看起来比较可爱,至少在那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半个手掌大的橘红色花显得格外有生机。然而就算是满山满谷都长的是这类仙人掌,我也不会觉得太过养眼,更没有走入异域之感,就因为这仙人掌太普遍了,到处都是,比起我在新墨西哥卅看到的高大如树,长像似人的巨型仙人掌,所给人的惊愕感要小得多。

仙人掌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然而走着,走着,就会发现道路两旁尽是山坡及荒草地,实际用于栽种的耕地并不多,唯一可能有水的村子又在离道路很远的山坡上。与此相反的是怒江西岸有着成片的农地,而村落也屡见不鲜,偶而还可以看到注入怒江的溪流与瀑布,这些村子都是依赖吊桥与此道路连通。显然在此地的怒江东岸是比较缺水的,印象中,我们一直走到曲珠都未见到任何流经道路的溪水,就连那唯一的东岸村子也未见有水流出。11:20,我们到达小滑石坡,算算连走带玩,用了3个半小时走完上午12公里的路程。然而一路上看到的汽车并不多,6-7辆左右,且几乎都是南行去丙中洛的,其中又有几辆是坐着军人的白色丰田吉甫车,如果想在拉康拉拦车去查瓦龙,在这个季节不是很容易。

對岸充實村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山路回望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路旁較大的在種的田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農地與村落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這可是溜索?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谷景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怒江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山上的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小滑石坡的坡面大致可分为两块,靠前而比较暗色的滑石坡上长了不少小灌木,它们对山体的再次滑坡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而坡上的黑山羊不停的在滑坡上的灌木区间穿行,于是滑坡上被整齐的横画上了羊道切线,不过远方的另一块灰白色坡地就显得生硬的多,灌木较少,羊道也稀疏,而这滑坡下方也堆砌了挡石墙,只是我们走在下面并不会感到会有落石飞下的压力。小滑石区的右下方路旁也有一间庙宇,看上去应该是这几年才新建的,庙后的坡地上挂了不少经幡,也许这儿又是一处圣迹,李顺说这是一间祭祠女性的庙,所以庙前的石堆和其他庙宇不一样,的确也是,这样的造型确实是少见,尤其是刻着经文的石块的堆法更加怪异,它们不是连堆在一起的,而是一小堆的在墙上各自加高。正当我想进一步问李顺关于此庙的特殊地方时,马队的到来却中断了我的问话,于是关于这庙的来由,我还是能没弄清楚!

怒江的小滑石區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梅里雪山外轉隨行雜記

小滑石區-羊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友户外网

GMT+8, 2024-6-16 09:45 , Processed in 0.08998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